http://shenzhen.hteacher.net 2016-03-16 15:12 深圳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深圳市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解析——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50题,每题1.0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答案】B
【解析】西方第一本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罗马的教育观和教育经验,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苏联教育的发展,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赞可夫从1957-1974年进行了近20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并于1975年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3.【答案】D
【解析】“明礼诚信”是德育内容,自古以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同时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有所要求,体现道德具有继承性。
4.【答案】A
【解析】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为代表提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历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体现了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5.【答案】B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和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
6.【答案】C
【解析】学生是受到教师的“修剪”、“塑造”等方式影响下形成的“花朵”,这是典型的外铄论的影响。环境是外因,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此题目选环境决定论指的是学校环境中教师的教育作用。
7.【答案】C
【解析】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上自古至今师生关系是授受关系。
8.【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9.【答案】B
【解析】个体差异性既包括外部差异,又包括内部差异题干的意思指的是不同的人能力的发展早晚具有差异。
10.【答案】A
【解析】义务教育又叫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11.【答案C
【解析】教师职业由兼职到独立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由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独立师范教育的诞生。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父拉萨尔(LaSalle,1651一1719)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
12.【答案】A
【解析】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译文: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把学习当做乐趣,说明是内在的学习动机。
13.【答案】D
【解析】师生关系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本题干中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给他们指导,不负任何实际责任。
14.【答案】A
【解析】1985年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决定指出: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提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为此,需要制订义务教育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立法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
15.【答案】D
【解析】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
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16.【答案】A
【解析】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
生的影响加以组织、调节和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其中一个要求就是努力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多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5+2=0的现象说明校内和校外的教育影响不一致。
17.【答案】B
【解析】自始至终围绕既定目的或为计划进行的观察叫主题观察。这种观察多用于比较熟悉的对象和整体,以及经常发生的事件。当进行主题观察时,发现了与原来主题无关,或干扰原主题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现象,使观察的目的发生转向,提出新的主题,这种现象叫转向观察。转向观察多用于偶发性事件或用于不太了解的人和整体。
18.【答案】C
【解析】书面资料分析法是指班主任在了解班级学生情况时,借助有关班级学生的各种书面材料,通过查阅书面资料来获取有关学生的信息,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态度、个人爱好、班级基本状况进行间接了解的方法,是班主任初步认识班级和学生,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最简易的方法。观察法即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了解学生或学生集体现实表现情况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19.【答案】B
【解析】考查是指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结束后,对学生学业成绩作的综合检查和评定。考查的重心不在于对学生打分、排队,而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赫特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本题反映了这一原则。
21.【答案】C
【解析】AD属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B属于课外活动的特点之一。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所以,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自习课也不属于课外活动。
22.【答案】C
【解析】少先队面向6至14周岁的少年儿童。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适合这一阶段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
23.【答案】A
【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从题干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习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商。
24.【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也叫替代性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25.【答案】D
【解析】板书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板书来使学生集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
的兴趣,揭示教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包括变化字体、变化字体的大小、故意写错别字等。
26.【答案】C
【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 “罗森塔尔效
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于学生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爱护和信赖后,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7.【答案】A
【解析】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28.【答案】A
【解析】维果斯基提出了教学和发展的关系,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即先教学后发展。
29.【答案】D
【解析】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30.【答案】C
【解析】艾宾浩斯最早利用无意义音节发现了先快后慢的遗忘曲线。
31.【答案】A
【解析】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分别是心理学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势力。
32.【答案】A
【解析】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未获守恒、思维不可逆属于前运算阶段,理解补偿关系属于形式运算阶段,相对性则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小学生一般都处于皮亚杰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故选D。
34.【答案】B
【解析】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呈现性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会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移去性惩罚,是将某一种刺激移走,以减少不当行为。本题中,通过小刚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增加,我们判断这是“强化”,再通过家长减少了一种行为,从而判断是“负强化”。在区分这四者时我们还有一个技巧或顺口溜,即给他他想要的是正强化,不给他他不想要的是负强化,给他他不想要的是“呈现性惩罚”,不给他他想要的就是“取消性惩罚”。。
3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专业名词。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很少或几乎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既要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要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有人在实践中总结早晚复习,学习效果好也是这个道理。
36.【答案】D
【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一般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胆汁质的人情绪体验强烈、粗枝大叶,易感情用事;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热情大方,行动敏捷且情感丰富;粘液质的人耐受力高、沉默寡言、自制力强,喜欢沉思;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孤僻离群。
37.【答案】B
【解析】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概括的水平,大体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7-8岁)学生,注重事物的外在形象。第二阶段是形象抽象水平。二三年级(8-10岁)学生,概括主要属于形象-抽象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对事物的概括涉及本质内容增多。第三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四五年级(10-12岁)学生的概括水平开始以本质抽象为主。但是本质概括多属于前科学阶段的。
38.【答案】C
【解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的是知觉的理解性。所谓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知觉的选择性是强调对象与背景的选择。知觉的整体性是强调事物的构成与整合。知觉的恒常性是强调事物的不变性。
39.【答案】D
【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思想教育中,当学生通过有关材料的介绍,在头脑中出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及其高尚行为的具体情景时,这些形象和情景就会鼓舞和指导学生的行动,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40.【答案】D
【解析】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41.【答案】C
【解析】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说,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低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对抽象事物的注意稳定、集中才会相应提高。另外,低年级小学生自制力还比较差,容易离开老师所讲的内容,转移到偶然看或听到的事物上去,特别是容易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小学生注意的稳定与集中,与其年龄、兴趣、健康、情绪及对课业的理解程度有关。
42.【答案】B
【解析】道德感是指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总是和人依据一定道德观念对各种事物道德评价相关联的。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理智感常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等。感是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如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文艺作品的欣赏,对一切丑恶现象的厌恶、鄙视等都是美的体验和表现。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43.【答案】C
【解析】人们表现于外的行为或情感,与他们内心的感受完全相反,称之为反向作用。反向作用往往是为了掩盖内心憎恨、敌视的感情。当一个人确立的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或者受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到时,他会设置另一个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这就是替代作用。例如,个人生活中的不幸往往会使人在事业上取得突出的成就。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辩解。此法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阿Q精神”,具体有两种表现:即“酸葡萄”式和“甜柠檬”式的自我安慰。倒退是指人们受到挫折时会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44.【答案】B
【解析】合理情绪治疗(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45.【答案】D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为人师表的要求是: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46.【答案】B
【解析】教师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由后天环境所决定,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科学素养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是教师素质结构的表现层次,与有机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直接联系的知识经验的反映。其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47.【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四十五条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48.【答案】B
【解析】教育法是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性的法律关系,一般称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另一类是横向性的法律关系,一般称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49.【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50.【答案】A
【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 第七条: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30题,每题1.5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得分,少选且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0.3分)
51.【答案】CE
【解析】教育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影响又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52.【答案】ABCDE
【解析】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教育的终身化,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俗语体现“活到老学到老”。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多元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
53.【答案】ABD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54.【答案】AB
【解析】社会目的论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教育目的应很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CD选项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E属于辩证统一论的观点。
55.【答案】ABCD
【解析】现代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因此“互不干涉”不属于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
56.【答案】ABC
【解析】D选项属于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要求;E选项属于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7.【答案】ADE
【解析】德育课程包括德育课程分三类:学科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德育隐性课程。 学科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授道德与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品德实践力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正规课程,如思想品德、社会、公民等。德育隐性课程是教育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加以呈现,对学习者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的德育课程。学校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三大类型:学校活动、班级活动、学生自主活动(或个体活动)。
58.【答案】ABD
【解析】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9.【答案】ABDE
【解析】ABDE都属于课外活动的特点,C选项是错误的,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60.【答案】ABCE
【解析】C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少先队大队干部的每届任期为一个学年。
61.【答案】CE
【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62.【答案】CDE
【解析】AB明显不属于教师处理学校管理者关系的要求。
63.【答案】ABCDE
【解析】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具有广泛性与教育性;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它不但有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与社会期待性。
64.【答案】ABDE
【解析】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备;(2)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3)发展小学生的言语 ;(4)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5)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65.【答案】ABD
【解析】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义务教育实行过“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教材是九年一贯制的形式。
66.【答案】BCD
【解析】第二十条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67.【答案】 ABCDE
【解析】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只有要求,没有或很少作出反应。以父母为中心,过分地行使权力和控制,设置绝对的标准,单纯按父母的意愿来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对权威和传统的服从和遵守,与孩子之间缺乏信任和平等。
68.【答案】ACD
【解析】小学生的意志过程特点包括: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69.【答案】BCD
【解析】爱岗敬业的要求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70.【答案】ACDE
【解析】《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71.【答案】【答案】ABCD
【解析】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一件大事,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法律手段。(2)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使教师地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3)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把住“入口关”,解决不合格教师问题,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4)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多渠道培养和聘任教师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72.【答案】AB
【解析】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从记忆的目的性来看,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词的逻辑识记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容易识记,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的识记有较大的困难;从记忆方法看,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73.【答案】ABC
【解析】学习策略有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学习资源管理策略。
74.【答案】ABCD
【解析】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提出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分别是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行动阶段。
75.【答案】ABCD
【解析】头脑风暴训练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意见。
76.【答案】ABC
【解析】初中生的注意发展特点是: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注意的稳定性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注意的转移能力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步发展,但是并达到成熟水平。E选项注意的广度已达到成人的水平,能看到4~6个客体是高中生注意发展特点。
77.【答案】ABC
【解析】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78.【答案】ABC
【解析】CE属于情绪。
79.【答案】AB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人际关系有包容、控制和感情需要三类。
80.【答案】ABCD
【解析】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有:(1)交往法,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首要途径;(2)对比法,一方面需要引导教师向先进教师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保护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与自己同等条件教师作对比;(3)活动法。通过活动认识自我;(4)反思法,通过自我观察与反思来培养教师的自我意识。
三、是非题(10题,每题0.5分,判断每题的陈述是否正确,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不答不得分,答错的倒扣0.5分)
81.【答案】B
【解析】知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应,智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知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合金。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知识掌握的必要条件。智力是先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一定知识越多,智力越高。只能说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82.【答案】B
【解析】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效果的充分条件,他对学习效果起着促进作用;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强,但是不付诸努力,并不一定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82.【答案】B
【解析】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效果的充分条件,他对学习效果起着促进作用;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强,但是不付诸努力,并不一定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83.【答案】B
【解析】负强化是取消一个厌恶刺激,行为概率增加。惩罚包括呈现性惩罚和取消性惩罚。呈线性惩罚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行为概率降低,取消性惩罚是取消一个愉快刺激,行为概率降低。一个是行为增加,一个是行为的减少所以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84.【答案】B
【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85.【答案】B
【解析】品德结构的四个要素分别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组织活动和交往。
86.【答案】A
【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把迁移看做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时自动的;学习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这里的官能指的是注意、记忆等能力。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数学或语文的学习中。所以形式训练说类似于一般迁移。
87.【答案】B
【解析】智力和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高智商,创造性可能高也可能低;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低创造性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88.【答案】B
【解析】教育的三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即是主体,又是客体;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客体。
89.【答案】B
【解析】新课程改革关于课程结构的改革是: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综合和分科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为必修课。。
90.【答案】A
【解析】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相关推荐:
深圳华图教师网 http://shenzhen.hteacher.net
责任编辑:yangyang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