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nxi.hteacher.net 2019-03-22 16:07 山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系统化 B.多样化 C.复杂化 D.专门化
【答案】B。解析:本题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高频考点,难度不大,所以是需要大家一定要掌握的。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所以正确答案是B。同时,这一知识点的考察方式也是多样的,也曾把教师职业的多样性的多方面体现作为题干考察,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问是教师的哪一角色,那就是教师的示范者角色。所以关于本题的考点,考试命题很灵活,但难度并不大,需要熟练掌握。
知识链接:
(一)传道者角色,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充分说明,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
(二)授业、解惑者角色,唐代韩愈早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言说“学高为师”。
(三)示范者角色,与“学高为师”相辅的就是“身正为范”。 对于社会的认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无法对自身的行为正确恰当地做出合理的判断。于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行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的言论、行为便对学生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管理者角色,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五)朋友角色,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教师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扮演着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帮助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担快乐和痛苦,幸福与忧愁。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
(六)研究者角色,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论 D.综合论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关的知识是必考的考点。主要涉及人身心发展的三个动因,四大影响因素,五个规律,以上知识需要熟练掌握。题干提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种观点是一种典型的内发论的观点。所以正确答案是A。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相关知识是必考点同时也是考生必备知识,所以考生在熟练掌握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灵活运用,在考试中也常以俗语古语的形式考察。
知识链接:
(一)内发论 主要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育所起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却不能改变和决定人的发展。
(二)外铄论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有效地学习。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促进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在教师招聘考试是一个考频考点,也是易错的题目。很多考生看到可能到现实这样的题干,马上就做出答案选择了B,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最后考察的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正确选项是C。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建议所有备考的考生,在大量的刷题之后,不要因为题目做的数量多了,而出现不认真读题的现象,考试中很多失分并不是题目本身过难,而是读题的马虎不认真,断章取义。
知识链接: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二)环境,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的社会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也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对于难度适中的任务来说,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 )
A.最差 B.不明显 C.中等 D.最好
【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所以正确答案是D。这类图形问题,相对来说在学习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考生多方面分析问题。关于学习动机历年考试都是考察重点,考试题型灵活多样,不同的地区考试题型不同,可能出现选择题目,也作为材料分析题出现过,需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5.一个人认为自己考试失败是因为试题太难太偏,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中维纳成败归因理论。难度不大确实易错题目。归因: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维纳,三维度六因素,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和不可控归因。活动归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题干提到失败归因于试题太难太偏,明显的归因于工作难度,是外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所以正确答案是C。这一知识考察灵活,变换各种生活实例都可作为考试题目,考生备考时应更加侧重理解记忆。
6.李理总是偷拿其他学生的彩色画笔,老师批评他,他低头说“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可是有的时候就是忍不住”这说明李理最缺乏的是( )
A. 道德意志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认识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心理学中关于品德的心理结构。在历年的考试中频繁出现考题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认为,品德都包含四种心理结构,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题干中提到李理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忍不住,很明显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表现,所以正确答案选择A。除了道德意识经常出现考题,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也常常考察,多以案例反选,另外还会考察四者的地位,也需要考生熟练掌握,以下是相关知识。
知识链接: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的理解,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的动力。
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时的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达到目标,形成道德习惯。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自觉、果断、坚持和自制的有力保证。
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正如列宁所说:“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道德行为具体表现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7.有经验的班主任常常凭借观察学生外在的细微变化去感知学生的内心的情感世界,这表明人的思维具有( )的特征。
A.理解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整体性
【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心理学中思维的特征,考试中频繁出现多以客观题出现。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二者需要明确区分。
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正是思维的间接性才能使人们能够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去认识没有或者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和特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
概括性指的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人们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性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可以脱离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思维,并使思维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迁移。
题干中,凭借观察学生推测学生内心,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所以正确答案选择C。这一知识点出了总生活实例考察之外,历年考试中还常以古语考察,比如中医诊脉,就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思维的概括性特征的体现。所以这一考点,需要考生,理解记忆,明确区分,灵活运用。
8.小花上了一年级,她胆子特别小,看到老师也不敢说话,一天早上,在校门口遇到班主任王老师,她怯生生的说了一句:“老师,早上好!”王老师非常开心的夸了她有礼貌,进而时常与他交流,及时表扬和肯定她的进步,渐渐地小花学会了遇到困难主动向老师请教。这种行为方式改变的方法为( )。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 C.示范法 D.强化法
【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关于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在考试中多以客观题考察。其中,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依据学习原理,一个为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题干中,小花一次问好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表扬后,小花渐渐学会了遇到困难主动向老师请教,正是强化法的体现。故此题选D。本题的其他选项也是考试的热点,需要考生理解掌握。
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咆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无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9.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力求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即知道它“是什么”,并能用语词把它表示出来,这叫做(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关于知觉的特性是教师招聘的高频考点,理解区分起来有难度。需要将四大特征理解掌握。四大特征具体是指:
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
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题干考察知觉理解性概念。故选B。
关于知觉的四大特征需要熟练掌握,因为题目灵活,所以理解是正确完成题目的关键。
10.计划安排每天自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的是()
A.组织策略 B.认知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策略,在历年考试中都是高频的考点。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题干中“计划安排每天自习时间表”属于时间管理策略,学生可以统筹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作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可以列出一张活动优先表。因此,正确答案为D。关于学习策略在备考中,需要掌握的不仅是分类,经常还以生活实例考查具体的学习策略,需引起重视。
责任编辑:郭爽
上一篇: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模拟题(二)
下一篇: 教师招聘浅析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